当今世界,一提到“瓷器”就一定不能不提中国,中国的英文称呼是“china”,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陶瓷、瓷制品;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就造就了五千年的陶瓷文化。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导致了中国政治和经济的落后,从而使先进了五千年的陶瓷制造技术在近代落后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来引进和学习新技术和新工艺,目前中国的陶瓷产量已稳居世界**,占世界陶瓷的70%,陶瓷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全球**。
改革开放,外资蜂拥进入国内投资建厂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国内的陶瓷企业都是国营企业,受到技术的限制,国内的瓷砖市场基本上是以小尺寸的白砖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的投资,在陶瓷行业,国外企业看到中国大陆的庞大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成本,纷纷投资建厂,其中**引人注目的中国台湾的陶瓷企业,在台湾市场缺少发展前景而大举进入大陆市场,**早进入国内的有“冠军”“亚细亚”等台湾企业。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刚好是台湾陶瓷行业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台湾大约有五六十家陶瓷企业投资大陆兴建厂区谋求新的发展。同时,台湾企业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带到了中国大陆,为大陆陶瓷行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包括曾经享誉全国罗马磁砖、亚细亚陶瓷和目前依然强势的冠军磁砖这些台湾的老牌瓷砖企业。
建筑陶瓷“台湾化”行不通 符合内地市场才是出路
中国瓷砖行业曾进入一个台湾瓷砖主导市场的时代。曾经,台湾瓷砖以其大规格的尺寸,丰富的花色和先进的工艺成为中国老百姓心中**受欢迎的瓷砖;曾经,台湾企业所带来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的活力是中国大陆企业望尘莫及的;要数中国现代陶瓷行业的发展功臣,台湾陶瓷企业应该在功劳薄上记上重重的一笔。
资本和管理的原始积累结束,国内企业纷纷兴起
如果说中国大陆陶瓷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是台湾企业,那么将陶瓷行业不断提升发展则要说是国内企业和台湾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大浪淘沙,在中国大陆陶瓷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里,一批台湾老牌企业的退出和一批大陆新兴企业的崛起,这也验证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进则退。
曾经在中国大陆鼎盛一时的台湾罗马磁砖、亚细亚陶瓷等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原本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已落伍,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有市场的需要,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并购,让人颇为感叹世事难料,商战无情!而老牌的台湾企业冠军磁砖等则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的管理,适应国内日益增高的高品质瓷砖的需求,引进了更适合大陆市场需求的欧洲品牌“雅的高”,运用先进的管理和品牌模式延续着昨日的辉煌。新兴的大陆本土企业则经过二十多年的精耕细作,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和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学习,新旧两股势力一起继续推动着陶瓷行业前进的大船。
现在,全球前**陶瓷企业中,中国大陆就占了2名,而1994年排名全球第五的台湾,早已名落榜外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年浩浩荡荡出征大陆的投资者,如今剩下的也就只有5~6家了。台湾陶瓷品牌在大陆的集体衰败已不可避免。
中国大陆陶瓷的蓬勃发展,使得华东上海一带成为了建筑陶瓷高端品牌的营销中心,华东地区生产的建陶产品走高档路线,价位较高,在提升档次、树立品牌、维护价格等方面,走在全国建陶的前列,在高价产品市场有着较大影响力。而广东佛山逐渐成为瓷砖生产和研发的中心,佛山陶瓷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企业管理还是产品配套等方面来说,在中国陶瓷生产各大产区中都属**。佛山陶瓷除了质量好、花色品种丰富、配套齐全之外,产品创新也是佛山陶瓷的强项。综观全国几大陶瓷产区,其新产品、新花色、新工艺、新装备基本上都来自佛山,可以说,佛山陶瓷已经引领潮流,代表我国建陶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世界陶瓷工业的发展,中国的陶瓷机械、各种先进陶瓷窑炉、陶瓷化工原料、色釉料、陶瓷模具、家具及耐火材料等专业生产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与建筑陶瓷生产相关的企业如色釉料、熔块、机械、辊棒、匣钵、模具、耐火材料及配套材料企业有1000多家,并且已经能够生产7800吨的全自动液压压砖机,全行业的总体装备达到国际水平,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台湾陶瓷品牌曾今在消费者的心中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大陆陶瓷企业如东鹏陶瓷、冠珠陶瓷等品牌的兴起,引进和开发了国际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质量、花色和服务上做的越来越好,已超越众多的台湾陶瓷品牌,设计审美也符合大陆消费者的要求,现在的消费者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趋向于国产品牌瓷砖的选择。
台湾建筑陶瓷败像显露,符合国内市场才是出路
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品牌的强势崛起,台湾建筑陶瓷企业从**初到大陆投资建厂的四五十家,到现在也就剩下五六家了,台湾瓷砖主导中国大陆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纵观台湾本地市场,数据显示,从全盛时期台湾全岛有100多家陶瓷厂商,到现在已缩减到40~50多家,台湾的名牌产品—罗马磁砖则已退出建陶行业,陶瓷公司也因业绩严重萎缩被主管部门停牌,从而放弃建陶产业转移地产和金融行业。台湾的陶瓷总产值也更是从当时**高的200~300亿元台币,一路跌破100亿元台币的关卡,产量排名也从全球第五名下降到廿十开外。
内忧外患,中国陶瓷企业的出路在何方?
在国内,产能过剩已经是中国陶瓷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产能过剩所表现出来的是市场的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产品质量残次不齐,混战一片,不仅害了消费者还害了企业本身。在国际市场,资料显示,经历金融危机,欧洲陶瓷生产大国40%的生产线停产,而中国陶瓷每年的出口额都在增长,至2009年出口的建筑陶瓷金额达到28.6亿美元(海关总署)。2010年6月1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瓷砖进行反倾销正式立案,这是中国陶瓷十年内遭遇的第六回反倾销调查。九正建材网小编认为中国陶瓷企业必须重新冷静思考,全新定位自己的未来。
塑造中国民族大品牌,去台湾化
中国企业必须走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只有塑造自己的民族品牌才可以在全球一体化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内的一些企业也正在积极的探索这条道路,“诺贝尔磁砖”、“马克波罗瓷砖”在这方面已经走在的其他品牌的前列。而台湾陶瓷企业的模式已经证明是走不通的。在中国做陶瓷产业,必须摆脱台湾模式,只有学习和应用更先进的经营模式才能立足国内,走向全球。
踏实拓展产品线,技术和创新同步升级
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更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
国内陶瓷品牌已经走在了世界陶瓷技术的前沿。喷墨印刷技术设备产品、瓷砖薄型化与薄板、全抛釉瓷质砖、全自动分级包装设备这些全新的、世界**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应用到了国内的陶瓷企业。企业只有发挥能动性和创新性,不断开拓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也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行业的重组兼并已不可避免
在20多年前,国外的许多**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产业的重组兼并一定能产生超级巨鳄,中国企业只有用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去开拓全球市场,与世界巨头竞争,重新开创中国建筑陶瓷的新纪元。